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
面對選擇 當聰明人或智者?
【聯合報╱洪蘭】 2014.10.09 01:57 am
在捷運站碰見一位許久不見的朋友,寒暄時,我隨口問她做了外婆沒有?她淡淡地說,女兒離婚了。我聽了一時接不下話,卻不意外,因為她當年千方百計要把女兒嫁入豪門,女兒不肯時,還演出一哭二鬧三上吊戲碼,逼女兒就範。當時我們都替她女兒擔心,認為豪門飯碗難捧,不必高攀,果然不幸而言中了。
人生有兩件事是父母不可越俎代庖的,一是念什麼科系,二是跟誰結婚,因為這兩件事後效長遠,如果不是自己的選擇,一有不順,便會去怪別人。當人把時間和精力都拿去怪別人時,就沒時間去解決真正的問題了。孩子成年後,父母要放手,只可提忠告,不可替他做決定。
我拿到博士學位時,有兩個工作:一是在醫學院做博士後研究員,另一是去民間的智庫Rand Corporation,一家很有名的顧問公司上班,它的薪水比學校多五千美元。在一個月生活費不到五十元的時候,五千元是很多的錢,所以我很心動,窮學生做久了,想嘗一下買菜不必盤算的滋味。
當時越洋電話很貴,一分鐘一塊錢美元,打不起,我就寫快信回去問我父親。我在信中暗示,如果多了這五千美元,以後妹妹的學費就我來出,爸的負擔可以減輕。結果我父親打電報來說「任何事情超越你的能力就是壓力」。我馬上明瞭,我應該留在學校做研究,這個決定後來使我走上教書的路。
其實決定人生成敗的不是起跑點,而是轉折點。離開校門後,走什麼路,做什麼事,跟誰結婚…,若能智慧的選擇,才是一生幸福的關鍵。小時候的功課好不好有什麼關係?大器多是晚成。人生是過程比終點重要。
我先生看到這封電報時很驚訝,他說:「電報是按字算錢的,你父親這麼節省的人,為什麼要打那麼長的電報?他只要二個字『選醫』或一個字『醫』就好了,為什麼不?」
因為那時我已經拿到博士學位而且結了婚,對成年子女,他只提供原則,給忠告,但不替我們做決定。因為只有自己的決定自己才願承擔後果,不管以後的順逆如何,我無人可怪。
人都不喜歡負責任,天塌下來最好有別人去頂。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康納曼(D. Kahneman)說「人的大腦是懶惰的,能不思考便不去思考」,但是這種心態使人不長進。
我父親十二歲從南洋坐舢舨到廈門去念集美中學,那時沒有銀行,身上帶的大洋登陸後,要先去買期貨,換成一張收據,等開學時,再賣掉期貨來付學費和伙食費。父親說,懷璧其罪,身懷巨款會帶來殺身之禍,買期貨當然也有風險,但是怪自己比怪別人容易學會教訓,人可以犯錯,但不能犯第二次錯。
我感嘆那位朋友個性太強,誤了女兒幸福,也毀了母女感情。英諺說「聰明人知道什麼時候出手,而智者知道什麼時候放手,所以拿得起的是聰明人,放得下的是智者」。看起來,這世界是做聰明人容易,做智者難啊!
(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)【2014/10/09 聯合報】
(顧潭提供)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